示,在如今的局面之下,重新规划夏朝的方向。
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”
顾担相当干脆的说道。
启志帝连连点头,眨巴着眼睛看着顾担。
直到发现顾担似乎已经说完了——久久没有等到下一句。
虽说质疑顾先生不好,但启志帝还是忍不住问道:“仅此而已么?”
“不然呢?”
顾担反问,“你想在我这里得到一个能够完美适配夏朝,且永远都不会更改的答案么?
如果我能做到的话,夏朝为什么还会有墨家、儒家、法家的人呢?
时代会变化,环境也会变化。
当初夏朝初立,一穷二白,民生困苦,百姓饱受战火残害,对战争深恶痛绝,因此墨家如日中天,让人向往。
直到发展数十年后,夏朝在王莽的治下兴盛起来,当初被战火摧残的子民,真正经受过战乱的子民也逐渐逝去。
那个时候,墨家已经开始被人不喜,认为墨家过于‘墨守成规’,尽管这个词最开始是个美誉。
荀轲看到了这一点,于是他创立了儒家,推行仁义——那时的夏朝,已不是残破的国度,而是一个崛起的夏朝。
周围的国度不会再将目光放在夏朝的身上,反而要担心夏朝找他们的麻烦,因此墨家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起来。
强大的夏朝再依循墨家十义行事,反而会阻碍自身的发展。于是在那个关键的节点上,荀轲以儒代墨,成功更换了夏朝的方向。
毫无疑问,当时的儒家,就是比墨家要更适合夏朝。
没有人逼着墨者离开,也没有人逼着禽厘胜周游列国,只是……夏朝已经不是适合墨家的土壤了。
在别的地方,墨家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,仅此而已。
而到了你的父亲,承平帝接手的时候,夏朝已经很繁盛了。
儒生取代了墨者的位置,成为了主流。几十年的休养生息,也让夏
-->>(第4/5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