帜,正式和黄巢决裂。
但是只说投降不行啊,这投降说实话这也是个技术活,也是一路伴随着阴谋权术和讨价还价的。
既然已经定下了投降的大方向,那下面一个问题就是由谁去和王重荣商讨投降的事情,现在刚刚接触朱温肯定不能去,不然肯定是有去无回。
因为曾经谢瞳倡议朱温投降,朱温想了半天,这谢瞳又是个文官,能说会道,让他去那是最合适不过了,但是朱温还是不放心,于是胡真也派去了,这样一来一文一武搭配的刚好。
胡真和谢瞳也的确是不负众望,的确是比较有能力,再加上王重荣等着去长安赶跑黄巢夺得迎驾之功,现在他在这里耽搁的时间已经太多了,听说朱温投降,也很高兴,这一次招降了朱温那也是一个大功劳。
于是经过谢瞳和王重荣的反复讨论,最终王重荣决定立马向皇帝报告这件事,不久皇帝传来消息朱温为金吾卫大将军(这个据说是皇帝听说了朱温的爱情故事,这才封了他金吾卫大将军,由此恩宠可见一斑),河中行营招讨副使,暂兼任同州华州节度使。
朱温的大名在唐军那边也是很有知名度的,特别是王重荣在报告皇帝的时候,对朱温倍加推崇,皇帝很高兴,于是赐了朱温一个新名字“全忠”希望他能够全心全意忠于大唐。但他没想到取名全忠,结果却是全不忠,既不忠于黄巢,又不忠于大唐。
据说这个诏令下发的第二天,就有人对皇帝说道:“全忠这两个字不可赐予朱温?”
皇帝问为什么,那人说到:““全”乃是人王,“忠”则是中心之意,这怎么能够那这样的名字赐给一名降将呢!”
闻言,皇帝有点后悔,但是已经下了圣旨了,也不好意思收回来,后来又觉得这是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,又在这玩拆字游戏,不就是一个名字吗,哪有这么多事。也不再当一回事了,但是他没想到,满朝文武也没想到,最终竟然一语成畿。
朱温领旨谢恩后,然后让谢瞳向皇帝表达他一生效
-->>(第5/6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