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策过程就是提高场次,于是上座率降低,继续提高场次,上座率狂降,降到受不了了(一般是10%),于是减少场次,上座率小幅度回升(此时一般已经是上映后期)。
院线就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博弈,博小成本,博最大收益。
面多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。
上个月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上映,第一天京城等部分imax厅上座率达到九成,把院线干傻了,因为这是部纯纯文艺片,没排片的。
当天内大幅度加排片,全国平均上座率降低到7成,口碑几乎一边倒似的全是赞扬,院线继续加排片,一直加到上座率降到20个点出头收手。
《王的盛宴》为什么是商业烂片,这片子一开始小样本下上座率也有七成,看起来还将就。随即院线试探性加排片,上座率立马崩到10.45%这个盈亏点。
就这场而言,院线经理也面临这种抉择,也是小样本,而他肯定认为不会崩。因为他看到了观众的真实反应,看到了两巨头的人气——电影结束,不仅这个厅的人没走,其他厅的人也不走,想拦截到主演们。
零点场票房也出炉,九百四十万,国产新高。
第549章 天降大任于斯人】
零点场,即当日零点开映的场次,它的票房总和就称之为零点场票房。零点场票房高并不意味着该片的最终票房就高,也不意味着其质量就高。
比如《画皮2》零点场票房600来万,是《大地震》的两倍以上,但两者的总票房相差不多,评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
不过吧,零点场票房还是代表了某种正向信号。
《1942》的零点场票房出来的比《十二生肖》早,堪堪过了300万,按照以上逻辑,《1942》票房大概率被《十二生肖》吊打……但现在还不能立刻下结论,因为灾难片可能在榜时间更久,最终导致总票房反超这种情况。
院线一般会给一天时间观察,如果确实不行再调整排片。
-->>(第3/7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